取经京津冀——关注海南省党政代表团京津冀考察 中新天津生态城全力打造智慧城市样板 生态城里的智慧“DNA”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周晓梦 李磊 “智慧城市”,这一曾经稍显陌生的概念,正逐渐从理想变成现实。 5月27日上午,海南省党政代表团来到中新天津生态城,在这里,物联网、人工智能、海量数据等技术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代表团成员展示着生态城的诸多智慧城市图景。 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十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如今这里又新添了“智慧”元素,以建设生态城市升级版,全力打造天津智慧城市样板。把智慧城市带到大众身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良好实践或值得借鉴。 5月27日,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数据管理和控制平台高效运行。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王凯 摄 生态城里的未来生活: 智能感满满 “请把手掌放在感应处”“扫描成功,请上车”…… 5月27日上午,中新天津生态城信息园公交站,公交车驾驶员窦传存把车停稳,等待乘客上车。窦传存开的不是传统普通公交车,而是一辆可以手脉识别、自动驾驶的“智能公交车”。 “刷手即可上车是通过手脉识别技术来实现的,除此之外,这辆公交车还藏有多项‘黑科技’,比如智能应急逃生设备、乘客异常行为识别、驾驶员防疲劳预警系统、AI自贩柜等。”智能公交开发公司、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南亚总部总经理贾宁说,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他们致力于探寻生态城智慧交通未来之路。 在生态城里,“未来智能生活”触手可及:全国首家无人餐厅有机器人“大厨”炒出一盘热菜,机器人服务员端菜;到中新友好图书馆办理一张借阅证,刷脸即可完成;拥有189块屏幕、能实现城市智慧管理的“大脑”,时刻归集分析着各方数据信息…… 生态城智慧城市的应用,还渗入社会治理工作的“毛细血管”中。 如何做到如此细致?举个例子来看,5月13日,中心在接到热心市民电话反映生态城中央大道发生两车轻微剐蹭事故后迅速响应,发出采取系列指令:精准定位交通事故所在地→调取监控实时拍摄的事故现场画面→向事件主责部门推送信息→交警接收信息赶往事故现场→派出无人机支援高空查看现场情况→检查次生事件→大数据分析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向市民发布相关交通信息→事后跟踪。 看似只是一则交通事故的处置,其实背后体现的是交管、医护、新闻广播等多个部门合理调度,以及社会治理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的专业化、智能化和法治化能力建设。 生态城里的智慧“密码”: 1+3+N 如此聪明,离不开生态城的数据联通和智慧DNA。 早在建设初期,生态城就以公共投入形式,统一设置了1200多个摄像头、感应器等物联设施,将生态城11个部门的4.9亿条数据全部互联起来。 “我们主要以‘1+3+N’的框架来建设智慧城市,其中‘1’是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3’是指设施物联平台、数据汇聚平台和用户认证平台三大平台;而‘N’则包含多种应用场景。”中新天津生态城经济局信息科有关负责人张志强介绍说。 其中,运营中心为生态城智慧城市的“大脑”,承载着整个生态城最核心的智慧成果。城市大数据区作为运营中心核心区域之一,目前可运行40余个管理系统,汇集11大类业务数据,实时监控城市动态,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调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该区域可以通过设施物联平台、数据汇聚平台和用户认证三大平台的数据分析,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智能交通等进行全城、全域、全时的运行数据接入、监测和展示,为城市绿色智能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生态城建设还有一个特点,是注重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我们希望将居民需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在张志强看来,生态城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离不开为人服务。 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总裁杨磊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深兰科技跟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合作项目还包括扫路车、安防机器人和移动零售商务车等智慧应用,智慧城市服务民生就是要提供能够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和服务。” 据介绍,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生态城在坚持首创引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兼顾可体验、能感知的要求,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按照治理、经济、民生、建设、环境五个维度,不断推出与具体场景结合的智慧应用,让所有人都能切身体验到城市的智慧。 智慧城市的建设: 与大众愈来愈近 “让经济充满活力,管理充满智慧,社会充满阳光。”对于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理念,窦传存深有体会。 “我们跑的这条智能公交线路长度约2.5公里,单程运行时间15分钟。我觉得这种新型的公交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还产生了其他服务,比如为乘客提供车上购物的体验,为我们驾驶员提供更安全的驾驶体验。”自从今年3月驾驶上新公交车,窦传存有着不同的感受。 据介绍,生态城通过创新重塑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政府、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信息和服务通道,把握信息脉动,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让智慧的服务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在城市中嵌入智慧的DNA,并非只是为了实现大量数据信息的物理转换,而是要催生社会治理能力的化学变化。 5月18日,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会上,《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正式对外发布。这一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和ISO国际专家组成联合团队进行编制的体系框架中,具体设定“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民生”6类一级指标,根据先行示范、效果导向、突出特色等要求,确定了30项二级指标。 到2020年,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率等7项指标达到100%;到2025年,城市信息模型(CIM)覆盖率等16项指标达到100%;到2035年,公共建筑能耗分项在线监测管理覆盖率等18项指标达到100%……在这份指标体系中,生态城建设的“未来蓝图”已被描绘出来。 “智慧城市”概念,如今与大众的距离愈来愈近。 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关于“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最应该关注的众多细分领域有哪些”等系列问题的思考,需要借鉴经验,更需要各个城市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实践。 (海南日报天津5月27日电) |